新闻中心
2018-08-03

全球13个品牌纷纷晒出中国成绩单 谁最被认可

   我们搜寻了13个品牌最新披露的财务信息,从中检索有关中国市场的信息。多数跨国公司的财务视野着眼于全球,并未单列中国区/大中华区的数字,参考价值有限,但是,我们依然试图还原过去一个财年其在中国的真实表现,尤其关注三类信息:中国区的营业收入、增长情况及业务发展规划。

图片6.png

   2018年,我们扩充了跟踪的品牌数量,从餐饮、运动、商超、快时尚和美妆五大品类中,选择了星巴克、麦当劳、优 衣库、耐克等13个品牌,其中多数是该品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外资消费品牌,家喻户晓,其业绩表现是所在行业天然的晴雨表。此外,加入了安德玛、斯凯奇两个小众品牌,他们在中国体量不大,定位细分的市场领域,拥有潜力,这是众多后来者的策略。

   我们搜寻了13个品牌最新披露的财务信息,从中检索有关中国市场的信息。多数跨国公司的财务视野着眼于全球,并未单列中国区/大中华区的数字,参考价值有限,但是,我们依然试图还原过去一个财年其在中国的真实表现,尤其关注三类信息:中国区的营业收入、增长情况及业务发展规划。

   经过简单的财务梳理,我们有四个发现:

○ 多数外资消费品牌认可中国市场的增长潜力,视作“掘金宝地”,计划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。例如,星巴克、优衣库均计划,未来5年内中国门店数量实现翻倍增长;耐克和阿迪达斯两家运动品牌,在财报中均将大中华区单列,予以重点关注。

○ 中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,外资消费品牌普遍受益。比如,中国年轻人旺盛的运动热情,助推耐克和阿迪达斯营收增长,两家增速已连续多年维持在20%以上,欧莱雅高端化妆品业绩表现同样令人欣喜,自述“中国数据尤其优秀”;星巴克、麦当劳、肯德基等快餐品牌,固然在一二线城市高增长不再,尤其同店增长滞缓,但是,他们依然在快速开店,以获取中国广袤腹地的消费红利。

○ 中国消费渠道变革剧烈,各消费品牌“苦乐不均”。比如,沃尔玛和家乐福的零售大卖场模式,在电商冲击下均失去魅力,业务疲弱;互联网渠道已成决胜关键,多数消费品牌正以进驻线上旗舰店、拓展外卖业务等形式,努力迎合新的渠道变化,欧莱雅和优衣库等先行者,已在收获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。

○ 外资公司开始重构产业链,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。比如,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均在中国进行“减负”, 前者把生产和瓶装业务卖给中粮和太古,后者将中国业务80%的股权出售给中信和凯雷,以将资源集中于市场营销、新品开发等核心领域;沃尔玛和家乐福在华的电商业务,也更依赖于本土的互联网公司。

毫无疑问,中国市场依然“流淌着牛奶与蜂蜜”,但是,消费者变化日新月异,正驱动所有品牌抛弃固有思维,努力拥抱新世界(6.830, -0.11,-1.59%)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信息来源: 美中鞋业网